【案例1】“投資養老”騙局。詐騙分子以高額分紅、保本高息的噱頭,誘騙老年人投資所謂“養老服務”項目,這種“投資”表面上看似一并解決了投資理財和養老住處的問題,但實際上騙子只會給予老年人口頭承諾或是簽訂空頭合同,掏空他們的錢包。
【案例2】冒充身份騙局。詐騙分子通常冒充公安、檢察院和法院等相關機關的公職人員,通過向受害者出示偽造的相關證件和文件,利用老年人的心理恐懼感,以涉嫌犯罪為由要求其向安全賬戶轉賬自證清白。
【案例3】“以房養老”騙局。不法分子打著“以房養老”、有高收益回報等旗號誘騙老年人辦理房產抵押,實則將老年人房產以高息抵押給職業放貸人,甚至把房屋處置權也交由其管理。當失去房子的時候,有的受害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房產已被抵押。
【案例4】“掃碼送禮”騙局。詐騙分子在小區或廣場等場地,宣傳掃碼免費領取大米、雞蛋、洗潔精等容易吸引老年人的物品,誘導老年人用手機掃描二維碼,并邀請自己的同伴一同領獎。天上不會掉餡餅,這種免費贈送禮品的騙局,往往會騙取個人信息,為金融詐騙埋下隱患。
【案例5】“保健產品”騙局。詐騙分子通過贈送小家電、雞蛋等手法,吸引老年人前去聽“保健課”,利用老年人重視養生保健的想法,大肆宣揚所謂保健產品的神奇功效,當老年人被成功洗腦后,就誘導他們購買毫無用處的“保健產品”。
小安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:
1.預防詐騙,不盲目相信他人,遇事多與子女親友溝通交流。
2.切勿輕信所謂“高收益無風險”的宣傳。投資前,多咨詢正規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員,并選擇正規機構和正規渠道進行投資。
3.手機安裝國家反詐APP等欺詐攔截軟件,降低被騙概率。
4.不要輕易點擊來歷不明的手機短信、郵件、廣告等鏈接,不要隨意掃描來歷不明的二維碼。
5.謹慎甄別親友的社交賬號發來的借款信息,及時與借款人電話溝通確認真偽,保管好身份證件、銀行卡、銀行賬戶等。
6.公檢法機關不會通過電話或者網絡進行辦案調查,若收到此類電話,立即報警。
(來源: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)